English

在现代人文主义烛照下

1998-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历史小说创作一片热闹火爆,成为文坛一大景观的同时,历史人物传记正默默地固守着自己的一翼。它吸引着那些希望洞察历史而并非仅仅是听故事的读者,使人们更多地感受到历史的冷峻与沧桑。从《马上天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林)这部人物史传中,便不难发现在拂去积尘后一种对历史本质的深入开掘。

被后人称作永乐皇帝的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受封燕王,率八百人操戈“靖难”,夺了侄子朱允的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以藩王起兵入统的唯一一人。许多年前读鲁迅的《病后杂谈》,曾有痛论朱棣对建文遗臣的残害,便留下了极为暴戾的印象;其实此人并不简单,非中国老百姓传统认识上的暴君者流。他在位二十二年,曾做下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像郑和下西洋、五出漠北、营建北京、修《永乐大典》之类的功业,做成一件便可超迈前古,而他却干成了那么多。当然,这位倾心于政治征服和武力统治的“马上天子”,夺位后一手导演了“壬午之难”的历史惨剧,屠戮建文遗臣竟致“诛十族”、“瓜蔓抄”,加之重用宦宫、特务,好大喜功,劳民过甚,也留下了不少骂名。为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作传,或褒其伟业,或彰其恶迹,恐怕都是不够的。作者披阅十载,爬罗剔抉,发潜钩沉,努力追寻传主身上折射出的时代明暗和流变,在书中深刻揭示了那些功过背后的历史因缘。显然,这部人物史传在写法上也在尝试一种突破,全书以朱棣作为叙事的中心,却不去追求人物生平的尽详尽备,而是重点描写由社会变革带来的政治冲突和文化影响在传主身上的反映,丝丝入扣地再现了人物性格与环境、制度之间的交织与冲融。作者与其说是在为朱棣作传,不如说是在状写十四、十五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画卷。

这部人物史传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现代人文主义情愫。在作者笔下,对那一具具血肉之躯成为“弃于山野”的骸骨,对铁骨铮铮、杀身成仁的建文遗臣,竟寄予了如此多的同情和叹息。作者坦言,历史人物研究本应是一桩十分冷静、客观的工作,但研读这段历史时却常常难以抑制内心的感情。相信读过此书的人,对“血祭壬午”一章中方孝孺视死如归、遗臣家属含垢忍辱的描写,都会留下锥心裂胆的印象。

酷烈的历史冲突,犹如茫茫暗夜中一道强烈的闪电,照亮了每一个人的面孔;那场甚于异族入侵的大屠杀,便是朱棣头顶上的一道闪电,清晰地勾勒出一代枭雄阴鸷惨毒的内心世界。父子叔侄间你上去我下来的一姓之尊,使宫廷政治在一些时间里平静如水,也使变故发生时必然转相攀染,血流成河。“不忍杀者不能成帝王”,大约正是作者在此种冷酷的历史实际中拾得的领悟。

有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历史在这里沉思。”用这句话来说明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也是不错的。这部人物史传为今人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抑或便是作者在书中表现时代精神的用心之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